夜读肖复兴
林建高停电的雨夜里,在烛光下,读着肖复兴的《触摸往事》,只觉得时空闪回,孕
生出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心情。
这个世界什么都像走马灯似的变幻无穷,走入《触摸往事》,惊觉肖复兴依然
恪守一贯的叙事风格:平淡无奇,自由而又节制,不媚俗,不故作姿态,不哗众取
宠,坦率真诚亲切,就像和天涯咫尺如水相交的朋友聊天,使你瞬间就会对他的故
事拥有一种亲和力。
目光随肖复兴的笔触,马不停蹄奔驰于他童年到中年漫长的人生旅程:学生时
代、知青岁月、重返京华、新的生活四个版块,如同浮雕般镶嵌在不同阶段。四十
余年的时空大跨越,你不仅能触摸到肖复兴个人的往事,也能触摸到中国社会和历
史或病态或健康的脉搏的跳动。从肖复兴个体的人生际遇中,触摸到许许多多普通
中国人在苦难的时空背景下的困惑、痛苦与挣扎;人世间的温暖、冷酷,也在简洁
清畅的字里行间流动和揭示。很难忘记这样的场面:学生逼迫老校长抱着尸体跳舞;
光头的女校长头顶厕所的纸篓,两位校长失去做人的尊严,惨死在自己学生的手下。
从肖复兴完全写实的内容、清冷沉郁的叙述中,看到人性的分裂与疯狂,那是一代
人历史。学校在一片刀光剑影中,肖复兴逃跑似地躲到塞外姐姐家,颇为理性地远
离学校硝烟弥漫的战场。在塞外的日子,是他读书的日子,为他提供大量书籍的两
位女性:文静的高老师和豪放的赵大姐,出现在血雨腥风的“文革”篇章里,不仅
使人感受到一种柔情的点缀,人性中的一点至善至美,在刻意又不伤自然的描摹中,
张扬着动人的力量。“文革”往事,不会如烟似雾轻轻飘散。它起码会给下一代人
留下一串串惊问:一双双温和蓄满求知渴望的眼睛,一夜之间为何变得如此残忍?
学生们为何在青天白日下面对尊敬的师长,将人性变为了兽性?
三十年前,老三届仿佛去共赴一个约会,这个约会当然不会有“人约黄昏后”、
“佳期如梦”的诗意。它使老三届、知青三十年之类的书很是一番热闹。好在肖复
兴的知青往事,没有青春无悔似的潇洒,没有怨天怨地的琐碎,没有风清云淡的浪
漫,更没有展览似的将苦难急切地展示。他将真情实感颇有分寸地融于文字,使其
成为作品的血脉肌理,读来有血有肉,亲切自然,真实可信又韵味流长。他写插队
周边环境的落红片片河水流长;写秋风卷残叶和大雪的浩瀚壮阔;往事里的北大荒
四季图,收尽那片神奇土地大刀阔斧般的荒远苍凉。而在这种自然环境的苍凉和物
质生活匮乏背景下,看他写为能够吃上一片西瓜一只罐头一顿饺子而欢喜若狂的极
个性化的描写,会使你对那种苦涩的生活、那段逝去的历史,生出并不轻松的感喟。
他还写了那个年代的险恶,一向锋芒内敛的肖复兴,也曾因年青而血气方刚,竟不
知天高地厚欲为当地三个冤案平反;瞬息之间祸福就此决定。北大荒给了他一个黑
色幽默而成为准反革命,陷于四面楚歌八面受敌的无助境地。17岁的女知青毛毛,
以她纤巧细致的温柔,几位老北大荒人以波澜不惊的胆量,给了肖复兴那么多的关
爱。艰辛日子的人情冷暖,成为不敢忘怀的记忆,也成为那段历史丰富而不是色彩
单一的注脚。
从小接受英雄主义的教育,几乎渗透老三届的血液,英雄主义情结与现实的矛
盾,在肖复兴返城生活的记述中体现,能够触摸到他们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痛苦,
以及一个逝去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。回首六年北大荒生活,才发现青春已长出皱纹,
渴望成为英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,有些疲惫有些失落有些不甘的心情,牵动着每
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,引起生命的阵阵隐痛。重返京城的许多篇章里,这种不时袭
来的隐痛得以恰如其分地渲泄。与其它老三届作家不同的是,这种渲泄中不失一颗
善于体味人世敏感的心。在他的眼睛里,人间永远会有情有义,纵使那时的日子贫
瘠荒凉,人心干涸平乏,往事里的温情,却是无处不在:平常人家亲情的真切温馨;
平凡朋友友情的纯朴深厚。在倍受功利主义折磨,期待激情的今天,往事如载波而
来的春水,温存地划过心际,在心里掠过暖意的安慰。这是肖复兴他们这一代被苦
难之酒浸泡久后的心灵。